辉格提到了“格式塔心理学”,于是就寻找这方面的书,不多。阅读了《Gestalt Therapy Verbatim》第一部分的“Talk”,现就此进行梳理。
首先是关于整体与部分的概念。在格式塔心理学中,整体绝非部分之和。如人,不可说人有手、肺,人不是器官之和,而是作为整体(coordination)存在。在英语表达中,就是“being”与“having”的区分。
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然是人,在此称为“有机体”(organism)。有机体与有机体之间的交流有时需要区分彼此,“我怎么不是你?”;有时又不需区分,如“我们”。交流需要双方确认处于同一现实—至尊现实,这一现实由双方共同的了解作为基础。这不是废话,我和你说临近的小卖部你却说北极,我们不在一个现实。
在和其他有机体交流中出现了性格这一用语(character)。说某人有了一个性格,就可预测他以后的行为,这就降低了未知的风险,这是社会交往的产物。但是,对他自己而言,一个性格就是一个强硬的限制。
有机体与环境难以分离,虽然有时两者界限难以区分,但大致可以大致确认一个,即边界(boundary)。这边界可以变化,可大可小。这变化不是无缘无故,而是对现在状态的不满(dissatisfaction)。
这一边界不是单指物理上的界限。一个特殊的边界是自我边界(ego boundary),这是自己(self)和其他(otherness)的区分。和自我边界伴随的是认同(identification)与疏离(alienation),认同我、我的所属、家庭。认同与疏离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:“我”所认同的对我来说通通都是好的、对的。
但是两种情感往往交织。喜欢人或物的一部分,却讨厌另一部分。最严重的见于对自己,这种割裂的代价是把自己束缚于一个条框中,丢弃了整体的潜能。
与自我伴随的是感觉(awareness),客观视角难以存在,因为现实都经由特定的感觉器官被感知到,所以感觉是主观的经历。另外,感觉总有内容,“nothing”也是内容的一种。
回到生物体,活着的生物体进行着无数的活动,这些活动需要经由边界与环境进行联系(contact)。生物体的生活充满了未完成的情况—不完整的格式塔,格式塔是有机功能(organic funcation)、最终的经验单元(experiential unit)。
生物体不会决定,决定只是人造的机制,它们使用的是偏好。格式塔的完成自有其顺序,火灾发生,口渴与逃命的优先显而易见。这顺序无需思考产生,它自发浮出水面。
有两种控制,自控(self-regulation)与外控(external regulation)。
在格式塔心理学看来,良心只是外控的美化罢了。与自控不同的是自操纵,演化成自我折磨、完美主义。
个人很会制造虚构物,无论是自我画像、性格还是未来图景,这些都非真实,往往又形成束缚己身的绳索。
焦虑是现在与未来的断崖,但这断崖是自我绘制的,在这虚拟的断崖前,个体无所适从。如果我们不知道会得到喝彩还是烂番茄,我们就会犹豫不前。
生物体需要走向自我实现,让自我成熟,成熟需要的是从环境支持走向自我支持。
环境支持往往与外控联系。小男孩遇到了困难而哭闹,他在寻求环境支持,同时想控制、利用别人;许多话语也是为了外部控制,如同催眠,让别人相信自己所说的,所以不要去听别人说了什么,而是去感知他们的声音、语调。
许许多多的事物汇集到了一起,创造了特殊的时刻—现在。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此刻。